案例分析题(每题2分,由单选和多选组成。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一)根据马克思阐述的关于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量规律,分析以下情况:
1.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
A.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增多 B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减少 C到期应支付的总额增多
D相互抵消的总额增多 E同名货币流通次数加快
2.设一定时期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1000亿,赊销商品价格总额100亿,到期应支付的总额为150亿,相互抵消的总额30亿,同名货币流通次数6次。试求货币需求量( )
A.170 B.165 C.160 D.140
3.其他条件不变,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变为160亿,该时期货币需求量( )
A.170 B.165 C.160 D.140
4.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规律的前提条件是( )
A.金是货币商品 B.信用货币流通 C.商品价格总额既定
D.包括信用交易与转账结算 E.只是流通手段
5.马克思货币必要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货币金属论 D.货币数量论
(二)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调节控制全国货币金融活动的最高权力机构,它可以根据全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控制。而中央银行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调控,又体现在其各项业务活动之中。
6.中央银行产生的必然性包括( )。
A.统一货币发行 B.解决政府融资 C.保证银行支付 D.加速资金流通
7.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属于( )业务。
A.资产业务 B.负债业务 C.表外业务 D.中间业务
8.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活动,按其对象,可分为( )。
A.为执行货币政策而开展的业务 B.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业务
C.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业务 D.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业务
9.《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
A.确定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 B.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C.再贴现 D.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及外汇
10.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
A.稳定币值 B.发展经济 C.充分就业 D.平衡国际收支
答案:1、ABC 2、A 3、C 4、ACE 5、A 6、ABC 7、A 8、ABC 9、BCD 10、A